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  > 正文
王立非:树立“大翻译”人才观,推动翻译教育高质量发展-天天播资讯
来源:中国网文明中华  时间:2023-05-22 15:50:03
字号: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的问世对语言教育、语言服务和翻译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认为,翻译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需要树立“大翻译人才观”,组建五支翻译人才队伍,加强三种翻译精神教育,构建三种自主翻译体系,提升三种国家翻译能力,努力提升翻译人才的思考力、服务力、技术力、胜任力,推动翻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树立“大翻译”人力资源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语言服务发展至今已经从传统的口笔译核心业态迭代为人工智能化的语言服务产业链,因此,翻译人才培养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只注重培养翻译专家为中心的“小翻译人才观”拓展为注重培养五类翻译人才的“大翻译人才观”。大翻译人才队伍建设要求翻译人才政治觉悟高,作风优良,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大局;精神伟大,追求人文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能力过硬,具备对外传播翻译胜任力;技术精湛,掌握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树立“大翻译”人力资源观是中国式翻译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只有培养适应中外环境,了解中国国情,精通中外文化,掌握翻译智能技术,传播中国思想的翻译人才队伍,才能推动中西文明互鉴和中外人文交流高质量发展。

二、大力加强五支翻译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翻译家队伍”建设

翻译家指在翻译领域中具备丰富的翻译经验和技能,高超的翻译水平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很强的跨文化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原文和熟练表达译文,从事法律、医疗、科技等高难度翻译。虽然机器翻译技术正在不断发展,但培养翻译家仍然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二)加强“翻译教育家队伍”建设

翻译教育家指在翻译教育领域中具有杰出贡献、影响力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他们通常具有很高的教育水平和翻译功底,在翻译教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翻译教育。不断探究翻译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变化,为未来翻译培训和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三)加强“翻译企业家队伍”建设

翻译企业家指翻译领域中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懂翻译、善于经营管理翻译公司、研发产品、开拓市场,为客户和市场提供有价值的翻译产品和服务。人工智能时代,我国需要培养大批优秀的翻译企业家,他们是翻译高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加强“翻译科学家队伍”建设

翻译科学家指从事翻译科技创新和翻译技术和方法应用的专家,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语料库建设、翻译术语库管理、翻译软件工具开发、跨语言信息检索、网站和软件本地化、智能客服和翻译机器人等领域。翻译的高度智能化使得翻译科学家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要大力支持和鼓励翻译科技领域涌现更多翻译行业科技创新和解决“卡脖子”技术的关键领军人才。

(五)加强“译后编辑家队伍”建设

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家指精通机器翻译输出结果,能做文字、意义和格式轻度或深度人工把关、加工和修改的专家。人工智能时代,高水平的译后编辑家队伍是我国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器翻译大规模生产和各领域深度应用的重要质量保证。译后编辑家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复合型能力。一是要具备翻译能力;二是要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了解各国的文化、习俗、行业和法规等;三是要具有医学、法律、技术等专业知识,理解专业术语、概念和技术细节;四是要熟练使用翻译软件和工具编辑、校对和排版等;五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六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大力加强译后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新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要求。

三、大力加强“三种翻译精神”教育

(一)加强“翻译家精神”教育

翻译家精神指翻译者在翻译工作中的严谨认真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注重专业素养和文化背景,力求忠实准确地传达原著思想和意图的态度和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翻译家求实、求真的风范和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用翻译家精神激励年轻一代翻译学子甘为翻译事业奉献和奋斗。

(二)加强“翻译企业家精神”教育

翻译企业家精神指翻译从业者经营和管理翻译业务需要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战略思维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品牌意识等。弘扬翻译企业家精神有助于培养敬业、责任、诚信、合作的品格,凝聚起巨大的力量,不断推动翻译产业发展。

(三)加强“翻译科学家精神”教育

翻译科学家精神指在翻译领域不断瞄准科技发展前沿,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探索和改进技术和方法,将机器翻译技术和人工翻译结合,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推动翻译科技变革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弘扬翻译科学家精神有利于在翻译科技领域敢为人先,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勇攀高峰。

四、加快构建“三个自主翻译体系”

(一)加快构建“自主翻译知识体系”

自主翻译知识体系构建指在现有翻译知识体系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和研发,构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新型翻译知识体系,包括对已有翻译知识体系的创新和完善,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新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不断学习、翻译实践和翻译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总结、优化、反思,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观点、新理论、新学说,指导汉外互译和国际传播工作,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新型翻译知识体系,推动我国翻译学科的繁荣发展和国际化,提升我国翻译理论和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为我国翻译行业和翻译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快构建“自主翻译教育体系”

自主翻译教育体系构建指通过自主创新和研发,构建适合中国国情、服务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满足社会需求,质量高,规模适当,政产学研融合的新型翻译专硕和专博教育体系。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不同于西方翻译教育体系的自主翻译专业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和培养方向,思考如何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翻译技术、译后编辑、翻译资源管理、翻译企业管理、翻译市场研究、翻译咨询的专业化、职业化的高层次博士人才,提高翻译教育质量和水平。同时还需要强化翻译专业教育的质量监管和评价机制,确保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构建自主翻译教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加快构建“自主翻译科技创新体系”

自主翻译科技体系指构建符合中国国情、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服务对外传播、具有中国特色、政府引导、高校和企业协同,开展重大翻译科技攻关,解决翻译“卡脖子”技术,加强翻译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完善翻译科技创新机制体制。自主翻译科技体系创新强调从知识的本质出发,面向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通过创新来促进翻译知识的发展和应用。这种创新方式突破了过去依赖外来翻译理论、翻译知识和翻译技术引进的局面,强调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自主翻译科技体系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发展潜力。

五、加快提升“三种国家翻译能力”

(一)提升国家翻译服务能力

国家翻译服务能力指一个国家或政府机构在处理国际事务和跨文化交流时的翻译能力和水平,包括国家拥有的翻译资源和技术、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翻译战略与规划,以及翻译培训和教育体系等。拥有高水平的国家翻译服务能力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更好地开展文明互鉴、中外人文交流、国际科技合作,中华文化和价值观传播。

(二)提升国家翻译出口能力

国家翻译出口能力指一国在海外翻译市场占据的市场份额、翻译出口总产值、拥有国际标准的数量、翻译国际声誉和国际影响力、培养外国留学生翻译人才的数量、以及参与翻译国际合作的能力。翻译出口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新业态,我国有翻译公司5.4万家,2021年出口额超过63亿元,在新兴服务贸易中占有一定比重。国家积极支持和鼓励语言服务业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其在合法、有序、安全的前提下做大做强,培育中国服务出口新动能。翻译出口在全球治理和人工智能信息化的背景下需求不断增长。翻译出口可以促进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服务,对于提高国家的服务贸易比重和经济效益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升国家翻译科技创新能力

国家翻译科技创新能力指国家掌握的科学技术能够覆盖多语言,掌握的翻译技术具有实用性、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技术研发投入多,成果转化和应用前景好,开展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科技创新是党和政府深入实施的一项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翻译科技创新要瞄准人工智能前沿领域,追赶国际上的语言大模型,在汉外互译和民族语言外译、汉语和民族语言的语音识别、语言处理、语义生成、语料与术语建设等领域牢牢把握“中国创造”主动权,全面实现国家翻译科技创新能力的新突破。

六、结语

翻译教育要以中央关于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建设一流翻译人才队伍,努力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为国育才,培养政治合格的高素质翻译人才队伍;二是坚持面向文化和科技前沿,培养专业过硬的高水平翻译人才队伍;三是坚持面向对外开放主战场,培养市场需要的新型翻译人才队伍;四是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建设国家急需的一流翻译人才队伍。

(本文为国家语委2020年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语言管理理论建构研究”[ZDA135-16]的相关成果)

(作者简介: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院长王立非)

标签: